找到相关内容11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成人教育的意涵

    譬喻法、问答法、转意法或对机说法,也有人以讲演法、观察法或启发法等,这些方法是佛陀以他的智慧和慈悲来广度众生的各种方便而已。   综合上述佛教学者的观点,兹将佛教教育的意义及其基本内涵,整合归纳为...

    释见润

    |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502502090.html
  • 普贤行愿品讲记(六)

      第十四章 略说前七愿   【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,欲重宣此义,普观十方而说偈言。】   讲到这里,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,进一步用偈颂的方法,“重宣此义”,再把前面的内容,向大家作补充说明。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,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,然后根据众生的根机对机说法。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,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,这不是简单的重覆,它还包含着许多新意,是长行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大愿|普贤行愿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9000132563.html
  • 释量论颂(一)

    ,是不观实性,如世间所许,  唯依如是许,遍立能所立,为入胜义故,诸智者所作。  诸胜义之义,非自杂无异,其体一及多,是由觉所染。  言组言差别,此别于觉义。从此及余遮,观察法差别。  能所立分别,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2638037.html
  • 量理宝藏论(八)

    云:信许异品且非排斥,诠谓非能立之支分,故是排斥。  【其余誓立之排斥,了知驳斥属未定。】遮阻誓立观察法相后,表明彼义为余誓立。喻如:声无常为誓立,设立眼所见性为因相之际,遮阻表述彼未定因,观察法之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30138224.html
  • 释量论(本颂)(一)

    从此及余遮,观察法差别。  能所立分别,失坏见事故。别总相杂中,自相非所取,  其总别相等,都非是所取,诸众多差别,于一不可故。  彼体从众返,彼如是通达,声分别非有,于总性转故。   诸声显立...

    法称论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62438399.html
  • 龟川教信:华严学(三)

    教学中心点。所谓四种法界者,以华严之世界观由四方面观察法界,为其独特教学。  为何华严学通于一切理和事,贯通本体和现象,以世界总称为法界而立名?然因在平常此真如理体不离于一心,以此指为一心法界说,又称为...

    龟川教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2641610.html
  • 龟川教信:华严学(四)

    论究。以缘成本来的性格,就是原来法观察法之自尔为其内容。《五教章》卷第四③(注释: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○四中。)异体门之相即解说中「问:此理约始觉智说,或者约本觉之理是由本来已有如此之理?」以原来约智...

    龟川教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2741611.html
  • 阿姜查:森林中的法语(三)

    超凡入圣  如此观察法之后,心会暂时退到一个较不集中的层次,经典中称此为“逆流”(译者按:须陀洹之人起无漏智,证见正理,永逆生死之流转,而渐趣涅盘之道,故称逆流。)的过程。这表示心正进入超凡入圣的过程...

    阿姜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842079.html
  •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

    《文殊说般若经》对这种禅法作了解释,说修这种禅法是叫人在禅观中从观想一佛开始,到观察法界的真如实相,最后达到对世界空寂和一切平等无有差别的认识。道信提倡的“守一”、&ldquo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2543522.html
  • 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

    ”中,第一层“果从因生”的观察法。也因此,导师在《人间佛教要略》乙文中特别指出“人?菩萨?佛”──菩萨道所有经历的过程,可略分三个阶段: 一、凡夫菩萨 二、贤圣菩萨 三、佛菩萨。这从印度佛教历史的发展...

    吕胜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144461.html